2006年我省以“践行荣辱观,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火热的七月拉开了帷幕。作为省级社会实践队,我院口腔医学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和调研团”在系党总支书记陈奋、人文社科部邓少柳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于圆满完成了在屯昌县的实践活动,并于23日下午顺利返校。
当 地政府对我们此次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同学们甫到屯昌,县委李红梅副书记、翁宏波副县长给实践队队员召开了专题报告会,向同学们宣讲了中央新农村建设 的文件精神介绍屯昌县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设新农村的措施,使同学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安排有关部门负责人做好协调 联络工作。屯昌县文明办也组织了几位村支书和我们座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为了尽可能多的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生产生 活,实践队分七个小组,实践队每天早上8点出发下午5点返回,行程420多公里。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实践队共走访了吞昌县南坤镇、枫木镇、新兴镇、乌坡镇四个乡镇七个自然村190户农家。在这七个自然村中,既有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文明生态村,又有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村,对屯昌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院陈玉民副院长于7月21日亲临社会实践活动点看望同学们,省教育工委办公室主任蔡明、副主任王孝云、符留才一行五人也于7月21、22日 专程到实践队活动地点指导工作,使同学们深受鞭策和鼓舞。在与农民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民的那份质朴与纯洁,他们都非常热情好客,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 致富奔小康的渴望,笑容中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文明生态村,农民的意识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也有所了解,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 高。在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指引下,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对教育也特别重视,都想着自己的孩子能读上大学,对农村的医疗也很关注,他们希望我们医 学生毕业能够到乡镇去,方便当地群众就医。在琼凯村退役军人吴悟成用自己的双手开垦荒地十多亩,种植了橡胶、摈榔等经济作物,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在内地读大 学,一个在上高中,他向我们介绍说家里以前很穷,但自己没有去等政府扶贫,没有去靠政府拨款,走致富路是要靠自己的,勤劳才能致富,当时的干劲很大,很大 程度上是想多挣钱供孩子读书,自己就是因为没有文化吃了不少苦,无论如何也要为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能不能成材是他们的事,但作为家长这是我们的责任。记 得在从良村,一位退休的老教师给我们讲,看到我们这群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来到农村他很高兴,现在农民的日子红火了,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在生活中寻找乐 趣,他希望我们把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讲给他听,也想借鉴一下。在荔枝涌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黎族青年王明安满脸笑容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的致富经验,还高兴地 告诉我们他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同时只有深入到农村,只有亲眼看到农民的生活,我们才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贫困,在我们走访的几个贫困村,有的一家7、8口人总共就两亩水田,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当地农民都不愿意出去打工,只是在附近做一些短工,每年挣的钱只够买米买盐,虽然国家已经普及义务教育,但是那里的孩子还是上不起学,而且几个村才有一个小学,学校离村大约有3公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要每天背着书包跑十多里路,有的家长说孩子上学走路都走到哭,自己真不忍心让孩子跑那么远,但是没有办法,他们那穷建不起没有学校,老师也不愿意到他们穷山沟里来。在龙斗坡村,当我们拿出相机为一家农户拍全家福的时候,阿公笑不拢口,他今年95岁还是第一次拍全家福。在一位阿婆家中,我们看到她家徒四壁,唯一的儿子外出打工也没有音训,老人家年龄也大了,走路又不方便,看到这种情况,陈书记立刻把大家召集起来,帮老人家整理床铺,队员们都抢着干,大家还自发的凑了200元钱送给老人,阿婆感动的抱着我们说和我们见上一面也比养儿子几十年好,我们要走的时候,阿婆哭了,她拉着我们的手说我们都是她的好孩子。大家走在回去的路上一下子便沉默了,我想当时每个人的眼睛都会是湿湿的------
我们还利用这次机会开展了主题为“城市青少年手拉手,爱心感动你我他”的少年课外读物捐赠助学活动。在省新华书店、我院新旧址教职工住宅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口校区等七个单位和小区募集了青少年儿童读物2800册、衣物2200件总价值三万多元的物资,给屯昌县八个乡镇送去了精神粮食,送去了温暖。同时我们还和屯昌县三所农村希望小学建立了长期捐助意向,每年组织捐献一定数目的课外读物送给少年儿童,以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七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只是去了几个村子,和农民接触的时间还比较短,但当地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 时农民朋友的真诚和友善让我们忘记了困倦,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大家的感触也很深。我们深入农村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和调 研,同学们拜农民为师,和农民兄弟交朋友,虚心向他们学习,同时少数民族同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民族语言优势,增进了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对我们实践队的 认同感,拉近了我们和当地群众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自愿地把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告诉我们,我们从中了解了农村的情况,也学到了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在政策的宣 传上,好多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农民听不明白,我们用农民的语言去宣讲,这些很好的锻炼了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